查看更多资讯

使用浏览器打开

读懂中央金融大会潜台词 知晓未来资金流向何处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荷马金融

2017-07-17 17:02:22

股灾之后,钱都进了楼市,如今金融严管下,不让炒房,保险姓保,互联网金融呵呵之后,资金该流向何处?
 
 
抛开老一辈不说,对于年轻人,过去十年,主要的上升通道或者说红利区,无非金融、地产、互联网三个方向,其特点都是宽松管制、野蛮生长、规模爆发。
 
但是从16年起,尤其是第五次金融会议的召开,可见的未来是:
1、严控金融,去杠杆,盯死资产转移。
2、锁死地产,只能住不能投。
3、网要姓党,搏眼球的野蛮手段不再能用,同时AT的寡头格局已经形成。
 
即便在已经看到的内容和消费升级领域,这几年的赛道头部和心智争夺都异常激烈。就像当年APP 一样,所有稍微有点热门的赛道,很快都出现了头部。
 
而内容和娱乐与互联网一样,被列入了政府重点监控的部分。于是大家都在等待,未来的大会将释放什么新的信号?底层技术有没有重大突破?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四句潜台词
 
一、强调回归主业与监管体制调整是个矛盾体。金融工作的“重要原则”,就是“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脱虚入实”和“监管从严”会延续很长时间。
 
二、金融的普惠性被反复提及。要把国有企业降杠杆作为重中之重,抓好处置’僵尸企业’工作。不单是金融去杠杆,企业也要去杠杆。这样,普惠金融就变得很重要,一方面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另一方面,还金融扶贫工作。所以普惠金融体系将是未来金融改革的主要方向。
 
三、在金融会议上强调地方债务风险。“终身问责,倒查责任”,单纯追求增长已没有意义。地方政府的属地风险处置责任,也提出了要强化,这将极大的增强地方政府压力感。再依靠地方举债基建难了,以后要努力市场营销找钱PPP了。
 
四、IPO常态化会继续。会议对过去一段期间IPO常态化推行的肯定,也表明今后会力推。所以中小创会越来越不值钱,而奶牛型蓝筹将会越来越受到青睐。
 
中国金融工作会议的七大信号
 
 
一、会议规格“顶配”,“防风险”基调突出
 
 
关于本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规格,远高于以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往的金融工作会议是总理主持,本次则是由习近平主持,同时有五名政治局常委出席,规格空前,反映出政策层对本次会议的重视程度之高。
 
本次会议的一个基调是“防风险”,无论是从对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定调,还是从对待资本项目可兑换、互联网金融等的理性态度,都能反映出高层的“防风险”的态度。
 
本次会议是十九大之前最为重要的一次会议,可以预计,会议中的一些重要表态与政策方针将成为“十九大”的内容。
 
二、从“金融去杠杆”切换到“经济去杠杆”
 
 
2016年底以来,特别是2017年4月以来,“去杠杆”的核心似乎是“金融去杠杆”,特别是以银行业为重点的一系列去杠杆严监管。但此次会议尽管是“金融工作会议”,对于“去杠杆”的提法确是“经济去杠杆”,这与市场的理解存在重大差异。
 
此次会议通稿中明确指出,“要推动经济去杠杆,坚定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控总量的关系。要把国有企业降杠杆作为重中之重,抓好处置僵尸企业工作。”反而,通稿中关于金融部门并未表示“去杠杆”,而是强调严监管。
 
我们在2014年就提出,中国高杠杆率的根源,并不是金融体系,而是在于“僵尸企业”、地方政府等软约束主体。尽管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了“去杠杆方面,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但是2017年上半年“去杠杆”的重心却放在了金融部门,这很容易导致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控制金融体系总量+软约束主体融资黑洞=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
 
我们认为,金融监管的核心是“加强监管以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而不是为了“去杠杆”。去杠杆应当更多的从“本源”去着手,而不是“舍本逐末”。此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国有企业降杠杆作为重中之重”,中国高杠杆率问题有望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三、“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监管协调体系升级到2.0版本
 
 
本次会议明确指出,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我们对此有几点理解:
 
1、之前市场传闻的监管机构改革方案多数被证伪。此前市场预期“一行三会合并”、“双峰监管”等监管机构改革方案,但从最终落地来看,采用了最符合中国实际的方案:在国务院层面设置统筹监管机构,一行三会仍然相对独立。
 
2、“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是2013年设立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的升级版,从以前的“水平协调”到现在的“垂直协调”,监管协调体系正式从1.0版本升级到2.0版本。这实际上也意味着,此前“一行三会”自行协商的效果并不理想,需要有更高的层面进行统筹。
 
3、此次会议明确“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的统筹监管和互联互通,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和监管信息共享”,监管统筹将更多地集中在基础设施、统计、信息等方面,与我们一直强调金融体系应当有“统一的后台”一致。
 
4、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是否会影响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我们猜测,从政策初衷考虑,应当只是将央行的宏观审慎监管职能纳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但在执行过程中,是否会削弱央行货币政策独立性仍然值得观察。
 
四、首次确认“机构监管”变为“功能监管、行为监管”
 
 
在过去分业监管体系下,“一行三会”的监管模式均为“机构监管”,即“一行三会”仅监管自己审批的机构,这一方面导致“父爱主义”,对于自己审批的机构过度溺爱,同时另一方面导致市场分割、监管真空、监管套利。
 
此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认监管模式为“功能监管、行为监管”,这是首次在如此高规格的层面对监管模式的改变进行确认,标志着“机构监管”将成为过去式,这是监管模式的重大转变。尽管“混业监管”从来没有被官方认可,但“功能监管、行为监管”意味着,“一行三会”的监管对象必然将出现交叉,因为金融机构确实已经“混业经营”。这意味着,“父爱主义”、“监管真空”、“监管套利”等一直存在的监管问题有可能得到根本改善。
 
五、“中小金融机构”被意外支持,“互联网金融”被意外抑制
 
 
本次会议有一处对比很有趣,对于市场热炒的“互联网金融”,此次会议持抑制态度;而对于被市场普遍看空的“中小金融机构”,此次会议却大力支持。
 
之前,金融市场一直较为热门的互联网金融,Fintech等已经成为2016年以来的热点词汇,但此次会议对互联网金融仅涉及一句“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层的表态明显负面,这验证了政府对于防风险的重视态度。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次会议对于“中小金融机构”的态度十分积极,这与2016年底以来的市场感受完全相反。此次会议中,习近平强调“发展中小银行和民营金融机构”,李克强指出“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而2016年底以来,金融机构中最受伤的是城商行、农商行、民营金融机构。此次高层的表态,有望扭转“只扶持大金融机构”、“国进民退”的市场预期。
 
六、“资本账户开放”,方向不变、节奏放缓
 
 
本次会议指出,“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稳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而之前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说法则是,“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因此,不难看出,前后关于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大趋势并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在节奏上却已经突出强调了稳中推进,这同样符合本次会议“防风险”的基调。
 
我们的理解是,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时期,对于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态度是非常积极的,但经历2015-2016年的金融市场特别是汇率市场波动,政府开始认识到“方向重要,节奏也重要”,不再盲目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
 
可以预期,未来资本账户开放仍然是必然方向,“债券通”等仍然会继续推进,但是对于风险较高的短期资本流动等仍然将采取相对保守的态度,避免因为资本账户开放导致金融系统性风险。
 
七、历史再次重演,货币政策不会收紧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2016-2017年与2013-2014年的货币政策和监管演化有极高的相似度:
 
第一,先通过“紧货币”防风险。2013年下半年通过货币政策紧缩治理“非标”(“中性货币”到“紧货币”),2016年下半年-2017年4月通过货币政策回归中性实现“金融去杠杆”(“松货币”到“中性货币”)。
 
第二,金融监管协调加强。2013年底-2014年初,包括设立金融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国务院统筹发布107号文等,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等加强金融监管协调。
 
第三,“严监管”的出台滞后于货币政策的收紧。2014年上半年出台127号文、140号文等,2017年上半年银监会出台“三三四”自查等均滞后于各自的货币政策收紧。
 
第四,“严监管”之后,货币政策边际放松。2014年上半年是从“紧货币”到“中性货币”,货币政策放松;而2017年5月之后,则是从“收紧趋势”到“走平趋势”,货币政策的一阶导数发生边际放松。
 
总结起来,从货币政策来看,2013-2014年的货币政策轨迹是“中性货币(2013年上半年)-紧货币(2013年下半年)-中性货币(2014年)”;2016-2017年的货币政策轨迹则是“松货币(2016年8月前)-中性货币(2016年8月-2017年5月)-中性货币(2017年5月后)”,而不会是市场普遍预期的“央行将继续紧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