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资讯

使用浏览器打开

资管新规意见稿出台 三问对理财市场的影响?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荷马金融

2017-11-20 17:53:04

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五部门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为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统一同类资产管理产品监管标准,有效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更好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做出相关指导。这次监管机构集体出台的新规到底对市场有什么样的影响?
 
一问:《意见稿》主要内容及相关亮点是什么?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强调禁止资金池业务、明确打破刚兑要求等规定约束下,资管行业“老大哥”银行理财所受影响最大,最直接的一项结果是3个月以下的封闭式理财产品、预期收益型产品或从此消失。
 
总的说来,此次新规开启了综合监管新时代,资管行业以往野蛮生长的阶段已经过去,在打破刚兑、去资金池、去通道化的大背景下,资管行业会回归本源,提高自身管理能力是最核心的竞争力,对于资管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除此之外,《征求意见稿》依据募集方式,将资管产品划分为公募产品和私募产品。相较以往私募基金个人净资产不低于300万的标准,新规下合格投资者的个人净资产的门槛被提高为500万元。
 
有业内人士指出,私募产品合格投资者认定标准的大幅提高,将有助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募集行为,但同时也会使业绩相对平庸、品牌效应偏弱的私募机构遭遇更大的销售压力。
 
二问:如何理解《意见稿》的监管意图?
 
金融去杠杆本质在于金融乱象治理和引导脱虚入实,新规意图在金融机构回归本业、打破刚性兑付、完善影子银行监管三个方面做出实质性推进。金融去杠杆的深层次含义在于治理金融乱象、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引导资金由“虚”入“实”,因此金融去杠杆的根本性命题在于金融监管完善和金融体系改革。本次《意见稿》在三个领域方面对目前既有监管体系做出实质性改善:
 
多方面限制资管业务、产品和机构,“推动预期收益型产品向净值型产品转型,真正实现卖者尽责、买者自负”,促进资管业务回归本源。
 
《意见稿》给出刚兑定义、明确存款性金融机构和非存款性金融机构刚兑惩处依据,要求资管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及时反应基础资产收益风险,推进金融体系打破刚性兑付。
 
三问:《意见稿》对金融市场有何影响?
 
对银行的影响:净值化管理,银行主动管理意愿上升,委外规模收缩。《征求意见稿》同时提到,“资产管理业务是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金融机构不得将资产管理产品资金直接或者间接投资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这是为了避免银行资管业沦为信贷变相出表的腾挪通道。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兑,面临净值化转型,真正实现“卖者尽责、买者自负”,这样的理财产品对公众吸引力会下降,理财规模高增长时代或将落幕。禁止多层嵌套和穿透式管理或导致银行委外收益率下降,且由成本法改为净值型,银行主动管理意愿上升。之前大规模扩张的委外业务中包含了很多通道业务,利用一行三会的监管制度不同,达到规避监管的目的。但在穿透式监管下,这类委外业务将面临较大萎缩。另外随着银行理财转向净值化,部分资金也可能从理财产品转向公募基金,理财规模可能面临收缩。
 
对债市的影响:短期影响有限,长期利空中低等级信用债,利好高等级债券。此次新规按照“新老划断”原则设置过渡期,过渡期至2019年6月30日,距当前仍有19个月时间,金融机构有较充足的时间整改和转型,所以短期来看,对债券市场影响有限,长期影响意义重大,根据新规要求,非标资产不得期限错配,银行难以依靠发行短期理财匹配较长期限的高收益非标资产,非标资产将明显萎缩,银行更多的会转向标准化债券,而理财产品对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中低等级信用债不仅流动性较差,又存在违约风险,理财产品较难投资此类资产,在此背景下高等级信用债会大大受益。
 
(以上内容整理自互联网 仅供参考)